網頁

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

[教育] 美國諮商與臨床心理師的養成 Licensed psychologists in the U.S.

所有新文章將於新網站「有心人事」發佈https://psychtranslation.wordpress.com/
此篇文章也移居至新的網站囉,如想要在新網站閱讀此篇文章,請點「留學教育有心人事」


這篇文章想要介紹美國心理師的養成。在來美國念之前,我對美國臨床心理師有許多想像,念了之後才發現有許多我不曉得的咩咩嘎嘎。

事實上,除了需要博士的clinical/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(臨床心理師、諮商心理師)之外,還有許多碩士級的心理健康專業 (master- leve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),諸如婚姻與家族治療師 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s (MFT)、心理諮商員 licensed professional clinical counselor (LPCC)。而社工接受額外的訓練也可以做心理諮商,成為
臨床社工 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(LCSW) 。精神科的專科護理師 psychiatric nurse,也是心理健康專業重要的一員。
即便我在這個領域待了一段時間,我也常常搞不清楚這些專業的差異。


接下來有一系列的文章(其實也只是預計3篇),旨介紹美國各個心理專業、所需之訓練及執照要求的異同。這一篇以介紹美國心理師 licensed psychologist為主。第二篇會簡單介紹美國其他碩士級的心理專業。但因為我不是念這些學位的,所以如果有其他心理專業人士想要補充的話,也請多多指教。最後一篇,我打算從美國經驗看台灣的心理專業(以及為什麼我反對心理師資格下修到大學學士[雖然這個議題被擋下來的但是誰知道某些立委哪天頭殼又壞去......]


我希望這系列的文章可以幫助有意在美國念心理相關專業的人,釐清自己所需要的訓練;而在美國的朋友可以成為一個informed consumer;最後,我也希望透過我微薄的力量,讓台灣變成對心理師更友善的環境。


9/8/2017補充:想寫的文章太多,擁有的時間太少,暫時不會有系列文XD 但我近日寫了一篇關於留學申請的文章,歡迎參考:[教育] 出國留學:美國臨床心理博士班申請指南

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[心理] 動機式晤談 (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):「為什麼他都講不聽?!」

所有新文章將於新網站「有心人事」發佈https://psychtranslation.wordpress.com/
此篇文章也移居至新的網站囉,如想要在新網站閱讀此篇文章,請點「人際關係有心人事」


「明明我講得很有道理,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呢?」

大部分的人,都曾經有過這種很氣餒、恨鐵不成鋼的感受。我們都曾經想要改變身旁的人,例如要他們多運動、注意飲食、吃藥或就醫。我們試著告訴他改變的好處,也警告他不改變的後果。然而,這些努力往往徒勞無功,於是我們感到無奈,甚至惱羞成怒,開始吵架。


如果你在醫療行業工作,無論你是醫師、護理師、心理師、社工師、物理或職能治療師,這樣的感嘆大概也不陌生。有些個案,任憑你如何和他曉以大義,他就是不聽你的建議,或是聽了點點頭,回去之後又不了了之。即使你真心為他好,跟他分析利弊,他還是不肯吃藥、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、不願意求助、不願意嘗試你真心推薦的治療方式。你越是勸告,個案越是堅持己見。我們再有耐心,還是會感到挫敗。我們的出發點明明那麼誠懇,勸告也那麼有理,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呢?


今天想要分享一種心理學的晤談方式,從它的觀點討論為什麼我們的勸告往往無效、甚至是有反效果。這個晤談方式為 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(簡稱MI),中文譯為「動機式晤談」旨在提升個案改變的動機,以促進實質上的改變我想要討論MI的理念,並提供範例,讓對方可以把我們的耳邊風聽進去。

*註:以下源自我學習MI的綜合心得,所以有興趣系統性地學習的話,歡迎自行閱讀文獻或找我演講(咦)題外話,我一直覺得『動機式』這個詞好彆扭,無法讓一般人立即明白它的意思。我常常覺得,與其執著於直譯,不如想辦法反應該詞的精隨。如果可以,我認為MI翻作『引導式晤談』『引導動機晤談法』好像比較易懂。但畢竟『動機式晤談』已是約定成俗的翻譯,所以我還是以這個詞為主,並以MI為輔。

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

[社會] 那些對受害者說的風涼話:責怪受害者現象 (victim blaming)

所有新文章將於新網站「有心人事」發佈https://psychtranslation.wordpress.com/
此篇文章也移居至新的網站囉,如想要在新網站閱讀此篇文章,請點社會觀察有心人事

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來自看到蔡正元立委前幾天的FB動態。蔡委員認為小燈泡的媽媽因為是「廢死教徒」,所以才是「值得被研究的心理疾病案例」。看到底下對於小燈泡媽媽的評論更是傻眼:小燈泡媽媽的過度理性其實讓我覺得有點冷血」「我為對小燈炮感到悲哀,怎會有這樣的媽媽?」(我對於蔡委員和部分網友的評論,在本篇文章的最後面。有興趣的可以往下滑去看)

不過,我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延伸討論在發生悲劇之際,社會上對受害者的風言涼語:「責怪受害者」(victim blaming) 的現象很遺憾的,蔡委員並不是唯一會對受害者說風涼的人。社會上有比我們想像多的蔡正元。我甚至覺得,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部份的蔡正元,只是程度不一、表現的方式不一樣。

聽起來很不舒服、很誇張,但大部分的人,包括我,都曾經不經意、間接地責怪受害人。舉例來說,被性侵的人會被問:「你怎麼會在晚上一個人走路?」「你當時是不是穿太暴露?」聽到有女生在夜店被撿屍後:「去夜店就是要有心理準備會被撿屍」「自己要去怪誰?」「酒就不應該喝這麼多嘛!」八仙塵暴之後:「這些人就愛跑趴!」「還好我不愛參加這種活動。」看到有人被家暴:「自己不離開施暴者有什麼辦法。」以前的我,也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。我在思考校園霸凌的成因時,曾經心裡想:被霸凌的同學自己本身很怪吧」錯就錯在別人再怎麼怪,也無法合理化霸凌別人的行為。經朋友YAC的提醒,我才想起當初陳冠希淫照外流事件我自己的反應。我想到的是「矮額陳冠希好不檢點」「女主角好隨便」,可是仔細想想的話,拍私下生活照片是他們的選擇,真正該被譴責的是洩漏這些照片和散播到網路上的人。

如果你從來沒有對受害者說風涼話,我很替你開心和驕傲。但如果你和我一樣,曾經評論過受害者,我希望我們都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。評論蔡正元其實很簡單,與蔡正元撇清關係很容易,真正困難的是,如何面對自己內心那個會對受害者說風涼話的蔡正元。我認為,不讓心中的蔡正元出來作怪最好的方式,是時時刻刻反思為什麼人會對受害者口出惡言,並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不該責怪受害者。我想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「責怪受害者」的現象,並寫出責怪受害者長期對受害者及社會氛圍的影響。我希望我們在評論受害者之前可以以三思,避免不必要的再度傷害。

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

[關係] 聆聽的藝術:銅鋰鋅(同理心)是良好溝通的重要元素

所有新文章將於新網站「有心人事」發佈https://psychtranslation.wordpress.com/
此篇文章也移居至新的網站囉,如想要在新網站閱讀此篇文章,請點人際關係 | 有心人事


這一篇其實在討論一個不能再更老梗的主題:「銅鋰鋅」。如果你夠鄉民的話,你會知道CuLiZn銅鋰鋅這三個化學元素就是同理心的代稱(那究竟為什麼會知道呢.............)原本想要延續前兩篇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的內容,但是有鑑於今年回台灣和爸媽抱怨卻很可憐地沒有被同理到哭哭(爸媽表示:竟然出賣我~自己玻璃心怪誰),我決定來分享一下這篇(但我人超不錯沒有真的出賣爸媽只有出賣CKC)

******
CKC總是說我是電器殺手:什麼電器碰到我都會很快壞掉。每當我借用他的電腦,他總是(假裝自己是那台電腦)在那邊吶喊:「不~~~~NO~~~~不要靠近我~~~~電器終結者來啦!!!然後又(假裝自己是電腦旁邊的東西)自導自演:「兄弟,保重。一路好走~~~(表演含淚相送)」


(可以不要這麼愛演嗎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有一天,我的電腦沒來由地出狀況,嚴重影響到工作進度。我憤怒地罵了一聲「(消音)」。CKC偷喵了我幾眼,我就向他解釋來龍去脈,並再三強調「電腦真的超爛」。雖然CKC平常說我有Wreck it Ralph般的破壞力,但他內心其實是秉持著「和電腦相關的事情都事出有因」。所以CKC就很認真地和我解釋出狀況的原因可能是什麼:「電腦沒什麼問題啦,大概是你按到什麼鍵。